
毛泽东、周恩来、邓小平、刘少奇、彭德怀、朱德、刘伯承、陈云、贺龙、陈毅、叶剑英、聂荣臻[zhēn]、粟裕、陈赓[gēng]、叶挺、董必武、任弼[bì]时、罗荣桓[huán]……他们都是新中国的革命领袖。
故事一:毛泽东坚持用一根灯芯
1927年9月,秋收起义后,毛泽东选择放弃攻打大城市,转向湘赣边界的农村,10月27日,红旗插上井冈山,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。当时,根据地受到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,食盐、布匹、药材等日用必需品,稀缺而昂贵,油,更是奢侈品。毛泽东定了个规矩:连以上单位晚上办公、开会只用一盏灯,可以用三根灯芯;不办公、不开会时则不用灯。平时,每个连部只留一盏灯,只用一根灯芯,以备急用。按照规矩,毛泽东晚上点灯可用三根灯芯,可他坚持只用一根灯芯。警卫员悄悄加上两根灯芯。可毛泽东总是默默地挑开两根。
这盏陈旧的油灯至今保存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。虽然这盏只有一根灯芯的油灯亮着豆大的火苗,但就在这微弱的光亮下,毛泽东写出了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?》、《井冈山的斗争》等光辉著作,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,闪耀着“坚定信念、艰苦奋斗,实事求是、敢闯新路,依靠群众、勇于胜利”的井冈山精神之光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回顾历史,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,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、成就伟业的。被一根灯芯“点燃”的红色火种,早已在革命、建设、改革的实践中,转化为磅礴的精神力量,推动着我们不断前行。从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叶扁舟,到今天浩荡前行的“中国号”巨轮,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在一代代优秀的共产党人中传承。一百年来,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、发愤图强、艰苦创业,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。
故事二: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
1911年年底,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。这一天,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,题目是“立命”,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。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,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:“请问为什么读书?”教室里静静的,没有一个学生回答。魏校长走下讲台,指着前排一同学说:“你为什么而读书?”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:“为光耀门楣而读书!”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,回答:“为了明礼而读书。”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,他很认真地回答说:“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。”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。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,摇了摇头又到周恩来面前,问道:“你是为什么而读书?”周恩来站起身来,非常郑重地回答道: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
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!”回答的多好啊!一句话,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。魏校长没有想到,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,非常高兴。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,然后对大家说:“有志者,当效周生啊!”意思是说,有志气的青年,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!
周恩来小小的年龄,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?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,在后来的学习他又善于思考,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,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淡泊,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。他不断的学习,不断的实践,不断地思考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。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,从小立志。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,然后,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,奋斗不止,为人民,为国家做出贡献,这样一生才有意义。
故事三:邓小平、刘伯承自己动手缝制棉衣
1947年8月7日,刘伯承、邓小平率领野战军主力向大别山挺进。大别山位于安徽、湖北、河南三省交界,海拔1000多米,峰峦重叠,山势险要,是中原的枢纽重地。深秋初冬季节,大别山的早晚露寒霜重,山区还经常寒风阵阵,阴雨绵绵。但刘邓大军的官兵们却还身着过黄河时的单衣,脚上穿着草鞋。解决部队10多万人过冬棉衣问题,已迫不及待地摆在了刘伯承、邓小平等野战军领导的面前。邓小平作为野战军的政委,对这项工作费尽了心血。他在给部队作动员时说:“全军动手缝棉衣,这件事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空前的,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,各部队的领导同志一定要充分做好思想动员工作。”
刘邓首长也和战士们一样,自己动手,亲自裁剪,一针一线地缝制。有一天,邓小平和刘伯承一起来到了警卫排的院子,看到几个人正围着一个战士取笑打闹。原来这个战士自己做的新棉衣前襟吊得老高,而衣领后面却鼓起了一个包,那包大得能放进一个瓷碗。刘伯承、邓小平等见了,也忍不住笑了起来。刘伯承走到这个战士身边,让他把棉衣脱下来,放在门板上,并叫战士拿来一个碗。只见刘伯承拿起剪刀,比着碗口,裁剪起衣领来,他边示范边说:“缝衣也有窍门,荷包用勾针,线路要匀要密,扣门要采用倒线,裁领口可以用碗口比着裁,这样大小就会合适了。”
经过半个月的齐心努力,10多万套崭新的棉衣制成了。当时,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把自己刚缝制好的棉衣穿在身上,笑呵呵地对刘伯承说:“你看,这穿在身上不是很好吗?我们的军队就是有这么一个最大的长处,只要我们自己动手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!”过冬的棉衣终于解决了,10多万解放军官兵都穿上了自己亲手缝制的新棉衣,度过了大别山最寒冷的冬天。
故事四:彭德怀带领军民修水圳(zhèn)
1932年4月,彭德怀率红军西路军抵达江西上犹营前驻扎。一天,彭德怀询问群众生产生活情况:“军田塅的田,分给群众,为什么没有人要呢?”下属告诉彭德怀:“那里老遭水灾和旱灾,群众不愿要。军田塅(duàn)四面环山,地势低洼,那里只有一条水圳。一下雨,叶家山上的洪水将沙子、黄泥冲到河田里。天一晴,田里就裂开几寸宽的缝。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好年成,每亩也只能收二三百斤谷子;要是碰上旱涝年成就颗粒无收。有一年,下了一场暴雨,叶家山上倒了一个大崩岗,山洪卷着大批泥沙淤积了小山圳,洪水泛滥成灾,冲毁了田地房屋,群众遭了大殃。“彭德怀听完情况,风趣地问道:“难道你们区乡苏维埃干部就这样服服帖帖地听天由命吗?你们不会发动群众,修渠开圳,变水害为水利吗?”
第二天,彭德怀穿着一件旧桐油袄子和苏维埃的干部来到军田塅里。他们一边仔细观察地形,一边讨论研究如何开发水圳。有的说在上边开,有的说在下边开,众说纷纭,意见不一。彭德怀听完大家的意见后,说道:“你们看,这样行不?水圳就从这里笔直开过去,接通上犹江,加快水势流速,沙子就停不下来。再在水圳上面修几个沙渡,避开流沙,以保证水圳畅通。”他又指着那些被泥沙淤积的田说:“这些田荒了可惜,可以先种旱作物,以后再慢慢种上水稻。”
方案定下以后,彭德怀亲自带领红三军团官兵与苏区人民一道,顶风冒雪,不畏严寒,并肩奋战了20余天,把水圳修好。在水圳头大青石条上,彭德怀还叫人刻了十个大字:“翻身谋利益,产业归工农。”
故事五:朱德的扁担
在1928年时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。山上是红军,山下不远就是敌人。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,军民们的生活十分困难,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。从井冈山上到茅坪,来回有五六十里,山高路陡,非常难走。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,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。他穿着草鞋,戴着斗笠,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,跟大家一块儿爬山。白天挑粮,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。大家看了心疼,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。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,写上“朱德扁担不准乱拿”八个大字。当挑粮队伍再次出发时,朱德依然站在战友的队伍之中,当大家看见他又有了一根新扁担,感到十分惊奇,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。
“朱德挑谷上坳,粮食绝对可靠,大家齐心协力,粉碎敌人围剿……”井冈山军民为了纪念朱德这种以身作则,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,专门还为他编撰了这首歌谣。时至今日,这首歌谣还为井冈山老区人民所传唱,歌颂朱德元帅这种身先士卒、为人民付出的伟大精神。
革命先烈,不怕吃苦,不惧牺牲,才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。我们更应该为祖国的安定团结、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,长大后努力工作,为祖国建设贡献出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。